通知中心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11月5日至7日,我校通识教育学院联合畜牧兽医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搬出校园,在翠湖之滨开展沉浸式校史体验研学活动。200余名2025级宠物专业新生分两批循着校史足迹徒步研学,在历史现场感悟百廿办学底蕴,用青春对话先贤,完成了一次“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沉浸式研学。
本次研学精心规划了串联1904年至今的校史文化路线:从茭菱校区列队出发,沿云南省图书馆(云南蚕桑学堂旧址)行走,途经云南大学东陆校区(贡院·至公堂)、朱德故居,最终抵达大德寺双塔(省立高中农科班旧址),全程往返10公里,历时3.5小时。四处历史地标如同“校史年轮”,让学生用脚步丈量岁月变迁,在实景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以“行走的思政课”,让校史育人入脑入心。这也是我校畜牧兽医专业自1958年迁址小哨后,首次组织新生集体“回归母源”寻根溯源。
师生从茭菱校区列队出发
“1904年,云贵总督林绍年在此播下云南近代职业教育的火种,百廿年弦歌不辍,今天传到你们手里。”在云南省图书馆洪化桥(云南蚕桑学堂旧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主讲教师冯志宏教授的现场讲授拉开了研学序幕。
师生在云南省图书馆(云南蚕桑学堂旧址)
在云南大学至公堂(贡院)前,冯老师指着青石台阶讲述“云南官立农业学堂”的办学渊源:1907年,叶尔恺将森林学堂与蚕桑学堂合并,成立“云南官立农业学堂”,迁入贡院,一直办学至1922年。他将“耕读传家”的教育基因与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相结合,勉励学生胸怀家国、立弘大志愿;师生们走进朱德故居,追忆1912年,朱德元帅曾任学校体操教习,写下‘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同学们齐声诵读这首《投笔从戎》,在青石板路间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情怀。
师生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云南官立农业学堂旧址)
师生在朱德故居
研学终点,师生们抵达大德寺双塔,回溯1930年,我校在大德寺内省立高中农科班的基础上恢复办学,之后更名为昆华农业学校,办学期间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烈士在我校以教师身份为掩蔽开展革命工作,成为我校世代流传学习的光辉榜样。师生齐唱校歌,“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在双塔间回响。冯志宏教授寄语同学:“从大德寺到花庄河,再到小哨、茭菱,一代代云农职人把课堂立在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希望你们把今天的感动变成明天的行动。”
师生在大德寺双塔(省立高中农科班旧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首次大规模“实景教学”尝试,此次研学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让思政教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悟”,在历史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磨砺中铸就匠魂初心。学生们在历史现场聆听校史故事、诵读红色诗篇、传唱校歌校训,沉浸式体验让“百廿校史”变得可感可知。研学过程中,师生们的整齐队列与现场讲解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询问,成为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行走的招生简章”。“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宠物医疗技术一班陈红同学表示,将把校史中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农业技术人才。
“课堂结束,但思政育人的作业才刚开始。”冯志宏教授为学生布置了特殊的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研学感悟,传承好农职精神。一百二十余年来,从洗马河畔到花庄河畔,从蚕桑学堂到省“双高”院校,变的是校名,不变的是“耕养不辍”的初心。今天,翠湖边的青春脚步,正把历史的最长诗行,写成未来的崭新序章。(通识教育学院供稿/图:杨加伟、隋敏敏、李瑞;文:杨文涛/一审:王军明,二审:唐丽群,三审:杨筱莹/一校:王军明,二校:张敏,三校:唐丽群/责任编辑:唐丽群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上海农林代表团到我校开展专题调研